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凌峰

【論策】P.1.1 香港房屋供求現象 -「侷住」走進籠牢的世界

每每提及居住環境,香港人不其然都提起「劏房」與「籠屋」。顧名思義,「劏房」就是將一個單位切割成多個狹窄的小空間放出租賃;「籠屋」甚焉,是以一個一個鐵籠的形式間隔床位,讓各床客的私人物品得以防於籠內。這種把自己困在狹小空間以求得一晚安眠的生態,正是現今香港房屋政策所製造的其中一個基層生活現象。



記得多有政客、高官在爭取民向時探訪「劏房」與「籠屋」戶;然而,那些半天訪遊的照片和感想,往往更顯政府未有徹底處理基層住屋問題的決心、未有設身處地思考基層住屋的基本需要是甚麼。


當然,社會中亦有「香港不是福利社會,不能以納稅人的金錢補貼不夠努力的人」的說法。這種說法,在客觀的香港環境上,確實不能成立。其一,香港不是福利社會,只是在沒有能力維持生活、跌到貧窮線下的家庭和個人,經繁複和嚴謹的評審後才會獲得維持基本需要的資助。故「補貼」這個概念是錯誤的;這是一個社會願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基本共同道德價值。其二,「不夠努力」的定義亦是毫無根據;近6-7年間,香港收入的中位入息額都是徘徊於一萬多元的位置,而十大屋苑單位的呎價則足足增加5千至1萬多元不等,單位租金則300呎以上的均在接近1萬至2萬多的水平。


這種收入與住屋支出的碩大距離,在房屋政策上,本以公共房屋解決較低收入人士及居者有其屋填補希望成為業主的中產收入家庭;惟在現時居屋的極少供應及公屋3年多的等候時間造成了那種真空期: 一個在需要居住空間和等候收入能夠應付的居住空間的空白期。


於是,「劏房」與「籠屋」成為了極差劣的空白填補。因這個選擇裡,居住的人的環境是惡劣的,其衛生和健康狀況的差勁、私隱的缺乏、甚至因消防和走火的路線的迂迴而令住戶承受很大的風險。他們甘於承受這些風險,就因為這麼細小的空間,基層才負擔得起。



在面對這種問題,曾有政府官員和政客提出「劏房」合法化的做法。簡單來說,只從人身的安全、消防衛生的基本條件及房屋政策有關生活質素提升的基本理念,「劏房」合法化是理念上消極而實際上難以施行的做法。



也許,我們應該從攝影師 Benny Lam 於2016年尾替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創作的攝影系列《侷住》看看基層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在那鏡頭下,那狹小的床位、那廁廚共存的小衛生間;每一幅照片都是香港房屋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副產品。Benny Lam 赤裸裸地向我們呈現,香港的基層住屋是怎麼的一回事。我們應該開始想想:樓價的飆升,就等於生活質素的提升?一個有瓦遮頭的住所,是否每一個人的基本生活所需?一個所謂高度發展、譽為國際經濟金融中心的城市的政府,是否應該積極創造一個不論階層都應有瓦遮頭的社會?


《侷住 Trapped》Benny Lam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gallery/2017/jun/07/boxed-life-inside-hong-kong-coffin-cubicles-cage-homes-in-pictures?CMP=share_btn_fb


11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