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凌峰

【論策】P.2.0 香港文化創意工業的未來

香港,在政府官員的口中,是「國際金融中心」。但記得在八九十年代,常聽到人們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今天,我們很少會聽到「文化沙漠」這個名詞。是香港已經遇上了文化的綠州,已經扭轉那沙漠化的命運?還是我們已懶理甚麼文化?



在二千年過後,香港經歷了金融海嘯、沙士、八萬五,香港政府彷彿看到了丁點兒金融與樓市的不穩定和揮發性,開始尋求金融以外的經濟發展。中藥港、紅酒港、科技港等等想法隨之而起;惟政策上始終未能從一而終。政府開闢產業的手段,多以撥地、興建樓房、減輕稅項等層面出發,卻未有深究行業的運作模式、創業及守業的障礙等等的長遠考慮,以致開拓新產業的政策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未能穩步發展、茁壯成長。


近年來,政府致力開拓文化創意工業。本地創意、本土音樂、香港電影、創意科技、多媒體、新媒體,口號五花百門,但真正能讓文化創意產業百花齊放的政策和方向仍然欠奉。唯一叫人印象深刻的,是開設了創科局。


筆者無意評論創科局的成立,畢竟當中滲入太多政治考慮。況且,是否開設有關部門與是否確立足夠人手與資源開發有關策略根本並無關係;在既有的政府架構與系統內,已存在相關功能的部門,亦一直存在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


也就是說,香港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的,並不是短期的資源投放,而是深刻的政策檢討。政府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配套,供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工作者和希望投入該產業的年輕人持續地、長遠地發展其事業並求新、求進。在這樣的政策檢討中,著重的不應是實體性的資源分配、不應是增加推廣活動,而是解構和重建整個香港社會對創意產業的認識和肯定。政策當中,我們需要重新建構整個民眾對創意工業的印象和認識、創業的最低資本要求、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地位、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的生活保障、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發表空間和平台以及大眾欣賞文化創意的胸懷和知識。


如果政策和方向不對,目標自然不正確,文化創意產業自然不能受惠及有效地拓展;無論傾倒多少金錢,也只會徒勞無功。


所以,筆者希望在往後的篇章中,先定義文化創業產業到底是甚麼,再從業界工作者面對的困難中嘗試討論現有制度和社會氣候如何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然後,在較後的篇幅中嘗試帶出其政策的方向應考慮的地方。

4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