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凌峰

【論策】P.4.0 教育政策的腰脊



談政策,其中重中之重,必是教育政策。


教育一直背負著提升人民知識水平、提升勞動及生活水平、推動社會發展等重要的任務;另一方面,教學內容某程度上能夠創建學生、年輕人的價值、信念、習慣以及對個人、生活、社會以至世界的認知。因此,教育本身可以成為一種建立社會價值的工具。


談教育,必先為教育定義。筆者認為,但凡有助於知識、技能、價值觀、信念、習慣等學習的過程和模式,都可定義為教育。這樣的廣義,於政策的規劃上有其重要意義:不抹殺任何學習方法的可能性、考慮多元化的學習渠道,對建構開放的教育系統可謂十分重要。


在討論教育的政策時,重點應放於教育理念、教育系統和教育內容這三大範疇。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系統的心臟。整個系統的設計,都建基於我們如何定義教育的價值和目的。試放開你認識的教育制度,純粹以社會政策的軌道去設定教育的方向,我們的教育制度可以截然不同。一個純工業發展的國家對科技人員以及技工的需求,可扭曲教育對工科的遍重;一個希望監控國民、要求服從的極權國家,即多有壓制全民教育、監控教育內容的傾向,使教育成為灌輸政權思想的工具。


在大部分的自由社會,教育的理念多為「全人發展」。其著筆於人格及價值觀發展、知識累積以及發掘個人潛能特質的平衡,希望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


教育系統


如前所說,教育的系統建基於教育理念。惟教育理念能否真正實踐,全賴系統是否能夠確切及有效地執行教育理念。設計系統時,課程、營運模式、師資架構、學習環境、班級大小、師生交流、考核方式、校內活動等,都屬於系統設計中必須考慮的環節。在香港,小班教學、公私營學校的差異、教學語言等都是熱議的題目,筆者將在往後逐一觸及。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可對學生認知社會、裝備自己投身社會以致道德價值的培育造成深切的影響。課程內容的討論在香港尤其熱烈,在中國歷史科的課程改動、通識科的引入、國民教育的爭議,可見香港大眾對教學內容的建構與下一代思維與價值觀的建立的緊密關係有著一定的了解。


筆者始於教育的結構及輪廓,目的在於理順往後討論的腰脊;教育這個課題畢竟與政治及社會既有價值關係緊密,在詳盡的討論中我們容易迷於旁驁。筆者望往後的討論中,我們能夠充分反思現時教育制度的利弊,並一起尋求改善的方向。

6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